恒信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综艺娱乐、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体育健康、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3-07 22:04:02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味被誉为“化痰之王”的药物。
它就是半夏。
可以这么说吧,凡是身体有痰,不管是在哪个脏腑,哪个经络,痰藏在哪个地方,半夏都能给你搜出来,然后化掉。
这就很厉害了,因为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百病多因痰作祟”,所以,把痰化解掉,能够解决相当一大批的疾病。
比如,有些人是肺里有痰,习惯性地咳嗽,有人是心脏中有痰,这些痰阻塞心脉,导致心脉不通,结果造成心绞痛、心梗,这种情况也必须化痰才行。
《金匮要略》中有一个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和半夏都是化痰的。
有人是嗓子眼里有痰,它这种痰不是咳嗽上来的,是缠在嗓子眼里的,像线圈一样缠在咽喉里,让你吐不出来、咽不下去,这样一堵就是好几个月,别提多难受了,西医把这种病称之为慢性咽炎,中医将这种病称之为梅核气,梅核气本质是痰结在咽喉。
还有人是胃里有痰,是的,你没听错,中医的确有胃里有痰的说法。
如果胃里有痰,就会导致胃胀。吃完了饭,胃部老顶得慌,整个下午胃都难受。
也有人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心下痞”,痞就是阻隔不通的意思。因为胃里有痰结在里面,胃气不降,所以胃里堵得慌。如果严重了,还会导致呕吐。
《金匮要略》中有个小半夏汤,专门化胃中之痰,胃里的痰没了,才能止呕。
还有一种地方喜欢存痰,这就是头里,没想到吧?
头里有痰,就会导致头晕、头痛,老觉得天旋地转,站不稳,设想一下,如果头里很多痰涎,无论你行走,还是坐卧,都会导致头里的痰发生流动。
痰一流动,扰动大脑,就会导致天旋地转。中医把这种痰称之为“风痰”。治疗风痰,少不了半夏和天麻,一个祛风,一个祛痰。
当然,还有一种痰,是存在于经络之中的,痰能够渗入经络之中,然后阻塞经络,导致经络阻塞,痰越聚越多,就会生成一些肉眼能见的肿块,比如甲状腺肿、脂肪瘤、乳腺结节等等。这种痰被称之为“无形之痰”。
看看,痰不管在哪个地方,都会形成疾病,所以百病多因痰作祟啊。
说了这么多的痰,其实就是想说半夏的功能,上面所见的种种问题,半夏都能发挥作用。不管哪个地方,半夏都能把那里的痰给化掉。
有人就有疑问了,半夏又没长腿,它咋那么厉害,能够把全身的痰都给化掉呢?又能去头里化痰,又能去经络化痰,又能去胃里化痰,还能去肺里化痰,不可思议。
其实,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脾为生痰之源,把源头给解决了,全身的痰都会自动消失。就像是兽王一旦死掉了,那些小兽就会自动灰飞烟灭。
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这句话?
就是脾如果出问题了,就会源源不断地生成痰,这些痰就会随处流窜,四处作乱,跑到头里,就会形成风痰;跑到肺里,就会形成湿痰;跑到咽喉里,就会形成梅核气;跑到经络里,就会渗入经络,阻碍经络流通。
所以,痰虽万变,但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脾脏。所以,想要治痰,抓住脾脏这个根本才行。
那么,为什么脾虚了,就会生痰呢?
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人体整个生痰的链条给大家说一下:
我们每天都在喝水,喝到胃里的水,会被脾吸收,脾气把这些水往上输送到肺里,然后依靠肺的宣发、肃降,将水液形成汗液、尿液,最后排出体外。
用一个循环表示,就是:水——胃——脾——肺——汗液、尿液——体外。
如果脾虚了,就不能把胃里的水输送给肺,这些水就会沉积在脾脏,导致脾湿。
脾喜燥恶湿,脾越湿,就越不能升发水液给肺,那么脾里的湿就会越来越多,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痰。
这些痰就会四处流窜,跑到肺里、头中、经络、咽喉、血脉,无处不到。想要根绝痰的源头,首要的就是把脾给燥起来。脾干燥了,才能有升发之力,升发之力强大了,才能把水液形成汗、尿排出去。
那么,到底如何干燥脾呢?这就用到半夏了。
半夏,本身是有很大的粉性的,如果你买点半夏,用手一捻,就会发现半夏很多粉末,这些粉末是干燥的,像面粉一样干燥,而燥能去湿。
所以,通过半夏的干燥作用,增加脾的燥性,顺应脾的喜好,脾高兴了,运化水湿的能力就增强了。
这就是半夏能够燥湿化痰的根本。
当然,光用半夏煮水化痰,就太孤单了,一般可以再加点陈皮,用半夏、陈皮搭配煮水,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那么,半夏有很多种,生半夏有毒性,因此半夏一般都是经过炮制去毒后才准许上市的,像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毒性非常低,这些都可以正常入药。
以上就是半夏化痰的原理,知道了这个原理,就明白了祛痰的大法,万变不离其宗,以后再有痰的时候,我们就能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