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双碳”背景下绿债市场加速扩容 繁荣背后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2022-03-03 02:03:02

神马电影网在线看最新电影 https://www.shenmamov.org

  近年来,伴随我国绿色经济的快速成长,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亦呈现出了加速“爬坡”的态势。自2019年来,国内绿债发行规模明显提速,每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我国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可持续”“ESG”俨然成为了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毫无疑问,继续加快绿色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将为国内实现高质量绿色经济转型提供重要保障和驱动力。

  绿债扩容步入“快车道”

  据远东资信统计,2021全年国内的绿债发行规模(含地方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短融、中票等)达到了8014亿元,较2020年的5508亿元增长45.5%;截至2021年末,绿债存量规模已超1.7万亿元。

  “在国内绿色经济全方位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绿债发行呈现出了筹资主体结构更加多元、品种日趋丰富等特征。”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吕春杰告诉记者,“2016至2018年,绿债市场还是以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为主;2019年开始,绿色地方政府债发行明显增加,并在2020年成为绿债供给的主力;2021年非地方政府和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开始大幅增长,成为供给的主要增量,全年发行规模占比更是超过了同年发行的绿色地方债和金融债。这意味着绿色发展已经从金融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走向了全方位的自发实践,实体经济对于绿色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化,融资需求也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2021年我国“碳中和债”作为绿债的一个分支也开始迅速兴起,全年累计发行量达2525.52亿元,已经占到整个绿色债券发行额的30%以上。

  业界专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预计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尤其在电力、交运、建筑领域,存在较大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投资空间。

  “与当前的绿色债券存量相比,未来市场规模依然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而加快发展绿色债券,将有助于对接‘双碳’领域的资金需求,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金融保障,助力高质量发展。”吕春杰说。

  惠誉研究经理贾菁薇认为,政策层面的进展将推动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且与之相配套的新法规、新标准也将继续出台。

  “绿债市场的制度完善能从机制上增强金融机构主动支持绿色项目的意愿,这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金和资源倾斜,形成市场质量提升与资金流入的良性循环。”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随着绿债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市场有望形成供需两旺的格局。”

  东吴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创新业务部总经理胡俊华更乐观地预计,在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未来5年内,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跃居全球首位指日可待。

  ESG理念渐获各方认可

  除了政策引导,国内绿债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大部分企业重新审视过往生存模式,自觉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亦息息相关。

  纵观国内的绿债市场,相关筹资主体包括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等各类主体;绿色证券的募集资金投向覆盖了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

  “三峡集团自2016年开始发行了多期绿色公司债券。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包括所属公司已累计发行公司债券835亿元,其中绿色债券规模达510亿元。可以说,绿色债券有效支持了三峡集团大水电项目的建设。”三峡集团资金金融管理中心融资管理部主办刘杰克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据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公开发行了10亿元绿色公司债券 (专项用于碳中和),不低于70%的募集资金将被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

  “考虑到三峡集团主业与绿色、可持续契合度高,后续我们仍将继续发行绿色债券或碳中和债券。”刘杰克称。

  毫无疑问,是否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未来将成为衡量一家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然,实体企业想要实现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算,在达到碳中和目标下,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按照每年1.5%左右的折现率,则每年在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需要的绿色投融资在4万亿元以上,政府只能支持10%左右的资金,还有90%必须要靠社会资本。

  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委员、债券承销部和结构化融资部行政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郭春磊向记者表示,后续将持续关注绿色金融板块,尤其是在“碳中和债”市场存在显著缺口的背景下,借此机遇,将持续加大对绿色债券的创新脚步,以期于公司绿色债券业务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作为发行人和资金需求方,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金融行业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与日俱增。”申能(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李争浩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21年,集团系统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近200亿元,有力支持了清洁能源主业的发展。从融资利率和投资者的认购倍数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绿色’标签给企业融资带来的切实优势。”

  “下一步,申能集团于新能源领域将继续保持高强度投资。我们愿意将符合‘双碳’目标的优质项目,作为融资标的,创新融资渠道,与金融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互利共赢关系。” 李争浩说。

  实现转型尚需多方协力

  不可否认,资本助力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市场参与各方群策群力。

  更有不少业内人士坦言,国内绿债市场的建设尚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弦更张。

  例如,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存在多重监管,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现象。又比如,国内尚未形成专门的社会责任投资人群体,投资人对配置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偏好不存在明显差异,聚焦点仍在于风险和收益,对绿色因素的关注度不高。再比如,国内绿债的评级标准和方法尚不完善。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还将影响政府差异化激励约束政策的制定,以及延缓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推动。

  对此,包括中信建投证券在内的多家机构建议,后续可由顶层设计着手,助力国内绿债基建不断完善。

  首先,建议管理层从供给端切入,综合利用贴息、财政补贴、设立绿色公司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绿色公司债券发展,鼓励民企部门更多地参与绿色债券的发行。

  其次,为了便于相关政策更有效落地,加强企业绿色转型意愿,建议各行业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碳”政策,相关政策要兼顾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理顺长期战略与短期效益的关系并做好减碳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例如,可对企业碳排放能力、碳中和贡献进行分层管理,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根据不同的减碳程度设置循序渐进的、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对于碳中和能力较强的企业提供融资效率更高的产品,或者降低相关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激励暂时减碳效应较弱的企业,确保其在减碳方面有意愿更进一步。”刘杰克说。

  再者,于需求端,应更多地培养投资人群体社会责任意识,给予投资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市场主体加强合作。

  展望后续,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继续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绿色债券在推动全社会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更为有效地引导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绿色事业,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恒信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综艺娱乐、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体育健康、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恒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